(相关资料图)
我们通过三国演义熟知周瑜,有这么一句话,既生瑜何生亮,周瑜在此被塑造成一个气量小,被诸葛亮活活气死。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,他是一个很有雅量的英雄人物,出身名门,父亲为东汉末年洛阳令周异。在这样的一个家庭,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,精通音律,有记载说宴席之间,有弹琴者出现曲调不准,当时周瑜马上就听了出来,立刻就告知弹琴者,所有才有“曲有误,周郎顾”之说。
周瑜年轻时与孙策交好,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。孙策遇刺身亡,孙权继任,周瑜将兵赴丧,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。建安十三年 (208年),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,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,由此奠定了“三分天下”的基础。
正史中是这么记载,建安十四年(209年),周瑜拜偏将军,领南郡太守。建安十五年(210年),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,周瑜返回驻地江陵,行至巴丘(今湖南岳阳),突然病卒,年仅三十六岁 。孙权听闻哭泣道:“公瑾有王佐之资,然而寿命短促,我还能依赖什么呢?”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,感动左右。
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,孙权到芜湖亲迎,各项丧葬费用,全由国家承担。孙权称帝后,对公卿说:“如果没有公瑾,我是当不上皇帝的。正史上周瑜“性度恢廓”“实奇才也”,孙权称赞周瑜有“王佐之资"",范成大誉之为“世间豪杰英雄士,江左风流美丈夫”。宋徽宗时,追尊其为平虏伯,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、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。
也有人这么推测,周瑜是死于政治斗争,遭人暗算,当时,周瑜位高权重,官拜大都督,是孙吴的实际掌权人,那么谁敢向他下黑手?或者说是谁急于向他下黑手?那么就只有一个人,就是孙权。
赤壁一战之后,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,曹操欲盖弥彰地对孙权写信说道:“赤壁之役,值有疾病,孤烧船自退,横使周瑜虚获此名。”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折射出当时周瑜声名鹊起的威势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对于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,这并不是乐于见到的局面。周瑜在孙策有生之年并未参与中枢要务,而是长期在外地征战与镇守。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其人,是后来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北军导致威望大减的张昭,“文武之事,一以委昭”。(《张昭传》),在孙策被仇人袭击,伤重未死的时候,他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,而非在外驻守的周瑜。《张昭传》记载道:“策临亡,以弟权托昭。”
周瑜在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?本传记载道:“五年,策薨,权统事。瑜将兵赴丧,遂留吴,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。”按照时间顺序来看,“昭率群僚立而辅之”(《张昭传》),孙权开始行使权力之后,周瑜带兵返回吴地,这显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举动。一面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,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战的兵将,虽然史书中轻描淡写地用“赴丧”来概括,但我们不难嗅出后面的凶气息险。结果就是,周瑜进入了中枢,分去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。
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孙权当然没有实力去改变这样一种权力格局,但是这段经历想必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种。赤壁之战之后,周瑜的名气蹿升点燃了引线,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引爆了火种。
当时周瑜位高权重,孙权不得不迁就,西行伐蜀,最终却是在中途死亡,半途而废,此后,也无人提及。相对于周瑜的个人声明,他的政治宏图才是真正的生命线。
关键词: